2021年6月4日,旅游管理与营销科学党支部联合学工办邀请了支部退休党员、西迁二代陈天来老师开展一场以”聚焦西迁精神,展开先锋学子活动”为主题的别开生面的特色党课。在朱原书记、潘健书记和吴为进书记的带领下,学院党员师生踊跃参加此次特色党课学习。陈天来老师讲述了“三水遇险”、“湄潭办学”等历史事迹,生动的讲解让广大师生了解了浙大西迁所承载的艰辛和伟大教育使命。以国家事业为重,以国家利益为先,管院师生将秉承“立行求是,不畏艰险,追求真理”的求是精神,通过实际行动践行“教育救国,科学兴邦”的理念。
1937年七七卢沟桥事变后,日本开始了全面侵华的战争。在“淞沪战役”失利,国民政府迁都重庆的大背景下,国立浙江大学师生在著名地理气象学家、教育家竺可桢校长率领下,怀着“教育救国,科学兴邦”理想,踏上漫漫西迁路程。陈天来老师生动地讲解了“三水遇险”、“湄潭办学”等历史事迹。管院师生们了解到浙大在湄潭办学期间,一代知识分子是如何在艰苦的岁月里胸怀报国之志,陋室栖身,俭餐淡食果腹,创造了累累教学科研成果,培养了一大批蜚声中外的科学巨子,为新中国成立后科学事业发展储备了重要的人力资源。使浙大崛起成为全国著名高等学府。
陈天来老师详细讲解了西迁过程中历经的艰苦办学条件和学生们坚持学习的决心。陈天来老师是这样描述修身以德的莘莘学子的:“扁担一端挂黑板,学校在我背上”、“没有桌子,立在凳子上,扒在上铺”、“一条灯芯照明,二条看书”、“在吉安借用乡村师范、中学复课、考试”。这些真实的历史场景在陈天来老师生动的描述下仿佛场景再现,将师生们带入到那个特殊的历史环境。正如《西迁颂》中所描述的那样:“杭城西子,人间天堂,浙滨名校,国之成均。上虞可桢,临危掌校,涤旧气,求革新,欲承江南文风,育忠毅英才,立心天地,树我国邦。”
陈天来老师还为师生们解读了求是精神。他指出,科学家应取的态度应该是:“1.不盲从,不附和,要以理智为依归。如遇横逆之境遇,则不屈不挠,不畏强御,只问是非,不计利害。2.虚怀若谷,不武断,不蛮横。3.专心一致,实事求是,不作无病之呻吟,严谨整饬,毫不苟且。”
陈天来老师还强调了竺可桢的教育思想:“自觉其所负使命的重大,努力于学业、道德、体格各方面的修养,而尤须缜密深沉的思考习惯” 和对大学生的要求:“我们的人生目的是在能服务,而不在享受。”陈天来老师也对浙大“质、疑、问、难”的教风和学风进行了详实的解释和阐述。
陈天来老师的特色党课让广大师生了解了浙大西迁所承载的艰辛和伟大教育使命。浙大西迁的路程是曲折的,是一部伟大的“文军长征”史。以国家事业为重,以国家利益为先,管院师生将秉承“立行求是,不畏艰险,追求真理”的求是精神,通过实际行动践行“教育救国,科学兴邦”的理念。
陈天来:原浙江大学旅游学院副院长,从事旅游企业管理的教学与研究。2018年7月被湄潭天下第一壶中华茶道馆聘为“中华茶道馆茶文化旅游总顾问”。先后被聘为“湄潭中学(原浙大附中)春晖使者”和“浙江大学宁波理工学院‘求是黔进’大学生宣讲团指导老师”。2019年12月28日被浙江省能源研究会、浙江省饭店节能专业委员会授予“浙江省饭店节能二十年杰出贡献奖”。陈天来老师是1945年生于贵州湄潭,是西迁二代,对于浙江大学文军西迁历史和求是精神有着非常深刻的体会与感悟。
陈老师的父亲是浙江大学著名农科教授、原浙江农业大学副校长陈锡臣,陈锡臣教授参与了西迁全过程,并将优良种植技术一路传播,造福了我国西南地区的农业发展中。而陈天来老师自小就随父母生活在湄潭,亲历了那一段艰苦卓绝的峥嵘岁月。